每到节假日,有不少电动车主在高速服务区遭遇充电排长队的尴尬,关于“充电麻烦,排队太难”的话题在媒体的宣导下更为严重。
虽然这是充电需求在特定时间段的矛盾,但这些特殊经历似乎会放大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舆论让“降低车桩比”的需求在提升。
所谓车桩比,指的是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数量的比例。
其的比值越低,意味充电桩的供给越充分,充电自然更加便利。自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以来,不断降低车桩比其实已经成了产业共同追求的方向。
可以这样说,
去年之前,国内车桩比在逐年下降的。但是随着这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递增,车桩比似乎又拉大了。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431.5万台,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99万辆。这意味着,车桩比为2.5:1,远未达到1:1,即一辆新能源车配备一台充电桩的目标。
现在看来,这一车桩比目标是根据2015年当时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测算的,眼下其实重要的是如何加强充电桩的合理布局与使用效率。
理论上新能源车主对于充电网络建设的满意度应与车桩比的降低成正比。但从实践来看,车桩比并不是解决“补能焦虑”的唯一度量衡。
比如一些高速公路服务区,有些充电桩因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早已成为故障桩。而有不少城市,有些充电桩无电源接入,有些充电桩出现问题联系不到服务商,网友笑称“充电装”。还有些充电桩虽然能用,但使用效率并不高。
为什么会出现“充电桩紧缺”的现象,这其中存在了一定的客观原因。
说起来,充电桩布局是否合理、运营效率能否满足用户需要,才是真正影响充电桩使用体验的关键点。
早些年充电桩行业曾是风口行业,自然吸引了不少企业进入,最后多数的进入,其中自然有些放弃的,可能是没有达到预期盈利目标、资金短缺等问题。此外充电网点布局的不合理、维护不到位也是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
在充电桩规划布局中,是否做到了结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哪建”和“建多少”的功课是否做好了?
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有效的监管体系建立了吗?”
对企业来说,不仅需要建立起日常充电桩的维护运营机制,及时在数据平台进行更新,为车主提供有效的充电桩信息,更要合理分配运维人员。
不仅是对使用频率高、损坏率高的充电桩提高检查频次,还要拆除一些长期闲置或难以维修的充电桩,减少不必要的维护成本,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就监管部门来说,则要通过不定期巡查,对充电桩产品质量和实际使用进行监督。
不过说来说去,说到底,在充电桩“不停建”的发展下,其实“有人管”的问题是要紧抓的关键。